参考消Xī网8月20日报道 俄罗斯《论据与事实》周报网站8月9日发表Tí为《胜利交响曲与肖斯塔科维奇的不朽人生》的文章,作者是叶连娜·达尼涅维奇。Quán文摘编如下:
8月9日是圣彼得堡市De重要日子。80年前的这一Tiān,饥肠辘辘但豪情满怀的乐手们在这座被德国法西Sī围困了近一年的城市,奏响了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·肖斯塔科维Qí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创作的《第七交响曲》,震撼全球。
8月9日也是苏联文化界的悲恸之Rì。1975年8月9日,肖斯塔科维奇驾鹤西去,享年69岁。Tā留下了15部交响曲和众多弦乐四重奏、大提琴协奏曲、钢琴协奏曲。
埋头Chuàng作
1923年,肖斯塔科维奇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De钢琴专业毕业,两年后又修完作曲课,只是Gè初出茅庐的新人。
彼时,Jīng历了十月革命及国内战争的苏联百废待兴,普通学子生活相当艰难:Jiào室冷嗖嗖的、公Jiāo车久等不至、衣服单薄、常因饥饿而晕倒。哪怕对最有Yì力的人来说,上课也是件苦差,更何况是全情投入了。但肖斯塔科维奇BùYī样,他几乎不缺课,每晚都泡在市立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。他完成了毕业作品,Suí性地取名为《第一交响曲》,时长不足19分钟,但足以令音乐学院院长格拉祖Nuò夫赞不绝口。
当时,德国著名指Huī家布鲁Nuò·瓦尔特正在苏联巡演,偶然听到这Bù作品,便迫不及待请求他将曲谱寄到柏林。1927年,此曲在德国首演,由YùTuō·克伦佩雷尔亲自指挥。一年后,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在美Guó执棒了这首曲子,肖斯塔Kē维奇开始名扬海外。
在《第一交响曲》风靡全球的岁月里,肖斯塔科维奇Mán头创作根据果戈里作Pǐn改编的歌剧《鼻子》。他结识了Zhuó名戏剧Dǎo演梅耶霍ěr德,受邀去后者在莫斯科的剧院演奏钢Qín。1930至1933年,他成为列宁格勒青工剧院De音乐总监。
创作于1932年的歌Jù《卡捷琳娜·伊斯梅Luò娃》(又名《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》)是他艺术生涯的新里程碑。他大胆打破Kē臼,取材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说创作Liǎo此剧,主人Gōng并非懵懂少女,而是一位在情欲中挣扎的世SúRǔ子,ài上了浅薄De英俊男子,Bù惜为后者杀人,而后从押送她去服苦役的船上投河。一本正经的艺术批评家怎么可能青睐Zhè样的题材?由于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艺术观,Zhè部歌剧被禁演,《真理报》载文ChèngTā是“用胡言乱Yù取代了音乐”,虽然Shàng座率高,但肖斯塔科维奇不得不取消了此Jù的所有演出。
1937年,他创作并首演了《第五交响曲》,此Yuè章成为20世纪交响乐的一座丰碑。此时,肖斯塔Kē维奇已是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教授,负责的科目为器乐编曲和作曲。他Duì学生很有Nài心但又不过于狎昵,总是用“您”跟学生打招呼,平等相待且保持了师者尊严。
保家Wèi国
卫国战争既是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生活,也是Sù联国家Mìng运的转折时刻。
时年35岁的他多次递交申请,希望上战场杀敌。他写道:“我要去保护自己的祖国,我不吝惜生命与力量,愿执行交给我的一切任务。如果需要,在任何时刻,无论是手拿武器还是创Zuò之笔,我都会奉献自己,以保卫我们伟大的国家、打败敌人、Qǔ得胜利。”前线军事委员会自然不会批准他的请求,因为后方更需要他,军队和人民都爱他的音乐。他只Néng加入民Bīng队,挖战壕、当消防员、在音乐学院的屋顶执勤。1942年7Yuè,“消防员肖斯塔科维奇”的照片曾出现在美国《时代》杂志的封面上,他身后是满目疮痍、被火海Bāo围的列宁格勒。
Zài战争初期,他创Zuò了若干首歌曲,包括《向人民委员发誓》,列宁格勒的新兵就是在这首歌的伴奏下走上Qián线的。他相信歌声能鼓舞士气,但也认定交响乐是不可或缺的,唯有乐曲最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列宁格勒的悲情与功勋。他抓紧一切Shí间,通宵达旦创作Zhè部交响曲。Tā在给友人的信Zhōng说:“我以要命的速度在创Zuò,无法停笔。”他跟作家左琴科聊起创作,后者回忆Dào:“在(肖斯塔科维奇)清秀的面庞下,是勇敢、力量和不屈的意志。”
对城市的空袭愈加频繁,音乐学院的所有教授中,只剩他一人还在与城市共存亡。乐谱空白处“BT”两个字母Chū现得越来越多,即“防空警报”。委员会下令肖斯塔科维奇全家迅速转移至古比雪夫(如今的萨马拉),他在那里继续创作。他所用的曲谱是用专机当作贵重物品送到当地的。1941年12月,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,并于1942年3月5日在古比雪夫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院首演。
而后,这部交响Qǔ又在Mù斯科奏响,同Nián夏天,它开始在伦敦演出,拍下曲谱的胶卷被专机Yùn至美国,为争取首演,名指挥们甚至开始明争暗斗,导致肖斯塔科维奇不得不亲自出面仲裁。他选Zhái了拒绝与法西斯合作、离开祖国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尼,因为二人经历相似、心意相通。
上演奇迹
但正如他所说:“我最大的心愿是《第七交响曲》能在Wǒ的故乡奏响,我把Tā献给自己的故乡。”1942年夏,传奇飞行员利特维诺夫驾机突破德军包围,将Yào品和4本曲谱空投到列宁格勒。演出定在8月9日,选择这一天绝Fēi偶然,因为德国法西斯原计划在这Tiān拿下列宁格勒,并于城中设宴狂Huān。
不过,去哪里找乐手呢?列宁格勒广播交响乐团只剩下8Míng乐手能拿得起乐器,27人已饿死或战死,其他人都营养不良,但需要100人!为凑够人数,指挥埃利阿Sī贝Gé蹬着自行车、冒着空袭警报,穿过大街小巷寻找他认识的乐Shǒu,很多RénHǎo几个月都没有摸乐器了。他闯入军营、钻进医院找人。打击乐手艾达罗夫竟然是在被送往停尸房的路上被他“截Huò”的,因为埃利阿斯贝格发Xiàn后者的手指还在动。第一次排练时,身体虚弱的乐手们几乎站不住,甚至没有力气爬到4楼的音乐厅,只能在一层开Liàn,他们马上分得了更多的口粮。
为确Bǎo演出顺利,列宁格勒方面军司Lìng戈沃罗夫上将在此前一月便下令:在演出期间,不能让敌方的哪怕一枚炮弹Zài城中掉落。他的命令被Wán美执行。在曲目Yán续的80分钟里,苏军炮兵向敌军阵地奋力开Huǒ,共发Yì了3000枚炮弹。
当日的音乐厅座无虚席,吊灯首次被全部点亮,市民们纷纷穿上了束之Gāo阁太久的礼服,但显然都已大得不合身了。āi利阿斯贝格急中生智,找来一个土豆,用Tǔ豆淀粉给自己De礼服和袖套上浆,很多乐手是穿着棉鞋演出的,脚因为饥饿而浮肿,塞不进其他鞋里。但这又有什么关Xì呢!他们的演出非常完美!乐手们在后台紧紧拥抱。双Huáng管演奏JiāKè谢尼娅回忆道:“我们终于创造了奇迹。”
当天,列宁格勒街头的所有Kuò音器都被打开,每位居民都能听到雄浑的乐声。女诗人贝戈尔茨记录下难忘的时刻:“万籁俱寂,音乐响起。我们,没有因牺牲的亲人流泪,现在却不能也不想RěnZhù快乐的、无声的热泪,任之流淌。”
音乐会也通过电台对外直播,所以不只市民,围城的Dé军也能听到。多年后,Liǎng位当Nián的德军Shì兵到列宁格勒旅游,他们特意找到指挥埃利阿斯贝格,对他说:“当时,就是1942年8Yuè9日那天,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会输掉这场战争。我们感受到了你们能够战胜饥饿、恐惧甚至死亡的Lì量……”
Zhè部乐曲成为被围困城市英勇无畏Qì概的象征,肖斯塔科维奇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。
然而,无法前往列宁格Lēi、亲临演Chū现场,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遗Hàn。
记录时代
1945年,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《第九交响曲》。1948年,Tā被扣上了“形Shì主义”“资产阶级Tuí废主义”和“对西方奴颜婢膝”的帽子。原本身兼Liè宁格勒和莫斯Kē两所音乐Xué院教授的他,遭到解聘。不过,1949年,他Pián借Qīng唱剧《森林之歌》翻身,获得了斯大林奖金,此剧也被奉为那个Nián代被允许的官方艺术的典范。
1953年,他用《第十交响曲》为斯大林时代画上句号。在而后的“解冻”年代,肖斯塔科维奇依旧精准地把握到时代的脉搏,在1962年问世的《第十三交响曲》中,他用苏联诗人叶夫图申科的五首诗作为各乐章的唱词,针砭时弊,引Qǐ了巨大De社会反响。
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以创造交响乐与室内乐为主,代表作有《第五交响曲》《第七交响曲》等。(新华社资料照片)
《第十五交响曲》是他写给世JièDe告别之作,充满思索与怀旧,他引用了罗西尼歌剧《威廉·退尔》序曲和瓦格纳歌剧《尼伯龙根的指环》中命运主题曲De片段,也致Jìng了格林卡和马勒的音Yuè,于1972年1月8日首演。
1975年8月9日,肖斯塔科维奇撒手人寰。《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》是他的绝唱,乐曲跌宕起伏、充满不安,从最初的舒缓Dào中间的急促、高亢到尾声的激越悲怆。Zhè部作Pǐn蕴藏的Néng量与激Qíng是青年人所Tè有的,很难相信其作者是位经历过两次心梗、罹患肺ái的迟暮老人。Tā以此曲作别世间,不是轻声呢喃“再会吧”,而是高声打招呼说“你好呀”。